陈丹青:很幸运成长于那个前途绝望的文革年代
2021-03-09 17:25
来源:凤凰文化
13岁到18岁之间我们知道了所有的文学,国内、国外能知道的名字都知道了,虽然不一定见得到他的书。因为今天的文明出现我才反过去想我们那代是这么长大的,我一点不想说那个时代好,但是我很幸运我早就在那个年代度过了13岁到18岁。
编者按: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供的城市形象中,北京和上海无疑是被书写最多次,也极具审美价值的的“城市”。现代作家们以大量精彩的笔墨写上海:周瘦鹃、张资平、施蛰存、苏青,张爱玲等等。每一个把写作眼光投注在上海的作家,都带来了属于自己的繁复、斑驳陆离、难以拼合的鲜明特色。49年,随着新政权的建立,海派的各大掌门或渡海而去,或蛰伏大陆,海派一脉从此被定义成旧时代靡靡之音。1950至1970年间,文学中的上海想象,已被“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”彻底覆盖笼罩。
然而从现代到当代,文学关于上海,始终在发现中。新时期文学里的王安忆,以自己的上海书写一骑绝尘,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,更有金宇澄的《繁花》带来极致的上海质地。
2016年,生于上海的艺术家、文学评论家吴亮,以上海“老男孩”的姿态,带来一本有别于前人的长篇小说《朝霞》。在这部小说里,白头吴亮化身成游荡在都市缝隙中的少年,精准把握住了上海那个年代的色调、人们日常生活的步子,以及成长期少年那永远的焦灼和怅惘。他似乎是要通过这一群游散的少年,来绽现那个零乱的年代,并努力让要读者去感知更加隐秘的时代洪流。
9月4日,吴亮、陈丹青、格非和杨庆祥做客凤凰网读书会,对谈最新长篇小说《朝霞》。三位畅谈了我们对历史不同的打开方式以及历史之于我们的影响。陈丹青表示,吴亮用上海书生特有的强硬,写出了一个被“淹没”被“消失”的1970年代上海。而在小说家格非看来,中国当下的小说越写越好看,越写越精致,越写越甜蜜,但缺乏一种来自社会外部的冷静力,可以穿梭于作家和读者之间。这样一种野蛮的稀缺的力道,格非在吴亮的小说中感受到了。杨庆祥认为,吴亮在自己的创作生涯里,用长篇小说《朝霞》,是他一次漂亮的文学“出轨”。这种“出轨”既是小说本身的形式,也是源自小说故事的某种意义。
以下是对谈实录:

[责任编辑:魏冰心 PN070]
责任编辑:魏冰心 PN070
- 笑抽
- 泪奔
- 惊呆
- 无聊
- 气炸
凤凰文化官方微信
视频
-
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: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
播放数:145391
-
金庸去世享年94岁,三版“小龙女”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
播放数:3277
-
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
播放数:143449
-
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
播放数:165128